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北疆文化 • 河套文化丨北疆文化旗帜下的河套文化新解
  • 发布时间:2024-07-03
  • 发布来源:巴彦淖尔文明网
  • 感谢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打造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品牌。之后《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一文在《内蒙古日报》发表,对红色文化等五种类型的文化一一加以阐释。

  河套文化从地理上就确定无疑地显示,它是北疆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从内涵上看,北疆文化提出的五种文化类型,在河套文化中无一例外地都有突出鲜明的表现,因此可以说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河套红色文化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1927年,中共临河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当时的临河一校是党支部活动基地,时任一校校长的刘进仁是河套地区民主革命先行者,刘进仁及党支部领导的师生爱国斗争如火如荼。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河套地下党组织逐渐壮大,临河特支、后套特支、临河县委相继成立,培养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于抗战以后的中滩地区党组织,在极其艰难困苦条件下,坚持地下斗争和武装斗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套地区的各族群众团结如一人,并肩战斗,体现了一致的阶级感情与奋斗精神。

  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为底色。河套地区自古为游牧民族驻牧之地,阴山岩画就是早期西北游牧民族在阴山南北生息繁衍的明证。在匈奴民族崛起于河套地区之前,就有熏粥、鬼方、猃犹等民族生活在这里,而匈奴民族在阴山脚下生存发展年代在3000年以上。匈奴之后又有鲜卑、回鹘、突厥、党项、蒙古等多个民族轮番驻牧阴山河套一带。时至明代中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近百年的长城修筑,河套成为明王朝的“弃地”,北元蒙古势力乘虚而入,长期踞有河套之地。元王朝被推翻以后,其残余势力退居北部边疆,史称“北元”。明成祖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东胜诸卫迁至内地。永乐以后,明朝边防逐渐收缩,北边卫所尽废。其时,北元蒙古分裂为东西两大势力,东部称鞑靼,西部为瓦剌。鞑靼和瓦剌先后称雄于蒙古高原。其瓦剌部在也先统治时期,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率部南下,在土木堡俘获了明英宗,威震北国,统治地域包括今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及河套地区。十六世纪初,鞑靼蒙古达延汗统一东蒙古,于公元1506年重建六万户,其右翼鄂尔多斯万户驻牧于河套地区,土默特万户驻牧于土默川地区。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达延汗第四子巴尔苏博罗特统领土默特万户,驻牧于山西偏关外河套地区。后巴尔苏博罗特的次子俺答兼并蒙郭勒津万户,成为土默特万户的实际统治者。因此自有河套之名500年来,前300年河套完全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即使后来农耕得以开发,也在相当长时间内,河套地区是各民族杂居,经济亦农亦牧。

  河套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河套农耕文化亦有悠久历史,至少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例如“北假”的开发就是在秦王朝逐出匈奴之时。之后,历朝历代中原王朝的戍边屯垦时断时续,虽长期未能取代游牧而占文化主流,但也是一脉相承。特别是近200年以来(以道光年间缠金渠开挖为标志),河套农田水利开发渐次扩大,而地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河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耕文明。随着河套引黄灌溉的巨大成功,河套平原一度赢得阡陌交通赛江南之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更跃升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种植业不断扩张,发展迅猛,河套所产粮油糖长期支援国家建设。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套种植业创造了亩产一吨粮的奇迹。在2019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截至2023年6月,河套灌区建起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区片113个,培育示范推广优良品种31大类95个。种植业高新企业诸如鲜农、好联丰等发展势头良好,引领和促进灌区种植的革故鼎新。灌区坚持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地、水、种、粮、肉、奶”六个重点,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确保“塞外粮仓”持久丰盈。在农业生产实践不断跃进的同时,农耕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农事、农具、农艺、农俗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多个领域的论文论著、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河套灌区呈现给世人的形象:天之禀赋厚实优越,引黄灌溉得天独厚,河湖渠道纵横连贯,土地广阔肥沃富饶,种植品类齐全,“天赋河套”品牌授权的农产品远销海内外,声名远播。

  河套文化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为表里。河套的北缘是阴山长城,南缘是黄河正流(广义河套则以黄河从中穿行而过)。河套境内的萨拉乌苏考古发现和宁夏水洞沟考古发现都是黄河文化悠久历史的明证。近代以来,黄河文化更多以开渠引水溉田为基本表现形式,河套水利不仅历史悠久,水利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以引黄灌溉为依托创造的一首制灌区,造福一方。光绪年间的八大干渠,民国年间的十大干渠,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总干渠、总排干工程,堪称造福百姓的奇迹。

  贯穿巴彦淖尔全境的长城遗迹,绵延千里,历经战国时期、秦王朝时期、汉王朝时期。古代长城作为军事设施,与河套地区的兴衰存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长城为纽带的边地贸易,与生活在阴山南北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长城文化不仅是河套文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河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长城文化与阴山岩画,都有相互依存的历史渊源。

  (作者单位为市网络与新文艺群体协会)

文:张志国 编辑:雷丽娜

欢迎您访问巴彦淖尔文明网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邮编:015000 电话:0478-8761702 传真:0478-8655852
邮箱:bynewmw@163.com 技术支持:包头敏捷科技